
2025年3月26日,艺术学院举办了“设计•思辨—东电艺术学院2025设计学研究生系列学术报告(第58期)”。报告由副院长路鹏博士担任学术主持,2023级学术型研究生方然、刘雨菲、孙庆玲进行了《文创设计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研究》《新媒体时代动态化文字符号研究》《超现实主义服装设计的符号解码》三场学术报告。
方然先是从问题出发,讲述了我们身处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迎来了焕发新生的契机。之后阐述了文创设计,是这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守护者,更是文化活力的催化剂。系统论证了文创设计如何通过符号转译、技术赋能与轻量化传播,解决文化传承危机,并指出未来需以“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并且用案例验证,如故宫文创、敦煌文创等成功实践证明可行性。在报告最后向未来延伸:提出“虚实融合”“可持续设计”等前沿方向,呼吁平衡商业与文化、传统与创新,来实现最终目标。
活动现场:

刘雨菲将视角放在新媒体时代,讲述动态化文字符号设计已成为视觉传达领域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设计从传统的静态表现形式逐渐演变成为动态化、交互化的多元形态。本文以汉字动态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字与图形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形状、笔画、颜色、空间及运动状态等动态表现原理,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动态设计的实际应用。研究发现,动态文字不仅增强了信息传达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还通过多感官体验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动态文字设计将进一步融合交互性和创新性,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一趋势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对设计教育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活动现场:

孙庆玲首先讲述了超现实主义与符号学的概述,阐述了超现实主义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作品,以及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接着论述了超现实主义服装设计中的符号运用,从造型符号的解构与重构、图案符号的奇幻与隐喻、材料符号的创新与突破、色彩符号的夸张与对比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了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然后探讨了超现实主义服装设计的意义生成机制,包括符号的组合与语境化、解构与重构、隐喻与象征,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阐述了超现实主义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从对潜意识世界的探索、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三个层面,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活动现场:

本次报告会分别从视觉传达设计、高级时装设计两个角度进行学科理论的探讨与创新实践应用,拓展了同学们的设计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热情。
来源:肖柏琳
初审:路鹏
复审:付钰涵
终审: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