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讯 > 正文

艺术学院举办第六十三期“设计•思辨”设计学研究生系列学术报告会

【 发布日期:2025-05-06 】

297F3

2025年4月30日,艺术学院举办了“设计•思辨—东电艺术学院2025设计学研究生系列学术报告(第63期)”。报告由副院长路鹏博士担任学术主持2023级学术型研究生方然、 崔瀛元、刘雨菲进行了《差异化品牌形象方面的视觉识别》《波普艺术中的符号元素特征与表现形式研究》《浅析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三场学术报告。

方然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通过差异化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先是从理论出发,阐述了品牌视觉识别的概念,帮助听众理解视觉差异化的重要性。之后针对品牌方关心的差异化构建、创新挑战等核心问题,提供具体策略,为品牌从业者提供了从概念到实践的视觉差异化指南。以福特汽车为例,其差异化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实践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报告最后提出融合AR、可持续设计等前沿趋势,体现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向未来延伸。该报告通过结构化叙事,从概念到实践,再到趋势,逻辑清晰,并得出核心结论:视觉差异化从“锦上添花”变为“生存必需”,需结合品牌基因与时代趋势。

活动现场:

12E1B

崔瀛元在汇报中深入分析了波普艺术,并从艺术风格、符号特征及文化意义入手,揭示其独特价值。借助符号学视角,剖析其符号化元素表现形式,发现其通过再现与改造大众文化符号,反映了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逻辑。如安迪·沃霍尔作品,借重复与色彩变化赋予明星形象讽刺意味,颠覆传统审美,揭示大众文化与商业消费的深层关系。波普艺术以非常规思想反叛权威文化,强调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研究其符号化元素,能助我们在视觉传达中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活动现场:

EC6B

刘雨菲的报告以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为核心,深入探讨了视觉形式如何通过动力结构影响观者的心理反应与情感共鸣。报告从理论概述入手,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视知觉中的应用,强调了形式的动力特性、平衡与张力在艺术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随后,通过蒙德里安、塞尚等经典案例,生动展示了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如色彩构图、视觉平衡等。 报告还探讨了理论的实证主义转向,指出通过实验研究、神经科学等方法可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思了其局限性。最后,报告从艺术教育、创作与欣赏三个维度,阐述了阿恩海姆理论的现代意义,提出视觉思维培养、跨学科融合等前瞻性观点,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创新方向。

活动现场:

1007F

本次报告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进行学科理论的探讨与创新实践应用,拓展了同学们的设计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热情。

来源:肖柏琳

初审:路 鹏

复审:付钰涵

终审:刘 畅